古老的钟楼前,市民舞动龙凤彩带健身休闲,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在此交融。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妙应寺白塔下,国潮音乐飘来;庆成宫外,咖啡香弥漫;钟鼓楼内,精彩的数字光影秀开场……一处处文物古建,正以新姿态融入北京市民的生活。
夜幕初垂,妙应寺白塔被灯光披上一层光晕,一场“声声应塔”合唱音乐会在院内上演。
以红墙白塔为背景,艺术家们带来《绒花》《半个月亮爬上来》《望春风》等歌曲,经典旋律被赋予创新表达,当代艺术为古建注入活力。晚风轻拂,有的观众坐下细品,有的观众站着跟随节拍轻晃身体。
“在古建里欣赏音乐,感觉特别美妙。”人群中,“95后”姑娘小宛不时举起手机拍照,她说,“我就在白塔寺周边长大,第一次赶上‘白塔之夜’活动。‘老街坊’越变越潮了!”
类似的夜场活动,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连续举办了5年,累计近40场。“今年,博物馆里更新了照明系统,700余岁的白塔添了实打实的亮点。”管理处副研究馆员康蕾说。“白塔之夜”已经成了品牌活动,涵盖音乐、电影、非遗体验、文化分享等不同主题,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塔亮,也带动了周边餐饮、购物、文化体验等消费业态。7月,白塔寺东西岔街区开街,小胡同引入了网红餐厅、咖啡馆、酒吧,烟火气更浓。“很多观众参观完,会到旁边店铺的露台拍白塔,边品美食边继续欣赏古都美景。”康蕾说。
氛围感出来了,又给白塔引来了更多客流。今年上半年,这里累计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远超去年同期。
不断助推这种正向循环模式,也成为白塔寺管理处的发力点。康蕾举例,博物馆充分挖掘馆藏特色,设计主题文创,和周边店铺合作推出文化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人了解古都故事,“我们一定会不断上新,持续丰富大家关于白塔寺的记忆。”
乘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东风,位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变“大”了:从太岁殿到素有“一亩三分地”之称的耤田,再到2024年开放的神仓院落和庆成宫,开放面积从6万平方米扩大到8万平方米。
观众量更是成倍增长。“2024年,全年观众量增长至近60万人次。而今年前7个月,观众量就超过这个数了。先农坛的知晓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古建馆馆长薛俭说,“我们依托先农坛里的文物古建,打造‘城市会客厅’,吸引四海宾朋,助力中轴线文化活态传承。”
正值暑期,先农坛里各种研学、展演活动轮番登场。“春秋两季开展农耕体验已经成了特色活动,很多亲子观众到耤田收割麦子或谷子,还有些老年观众专程来重温年轻时种田的回忆。”薛俭抬手一指,现在体验感更足,神仓院落内的“一亩三分好吃店”就是以耤田为设计灵感,主打“好吃又好玩”的文创。“观众不仅品文化,还能尝味道。”
算上这处,古建馆已经开设了5处文创空间,开发了300多款产品。庆成宫后殿的文创空间人气最足。借着“天宫藻井”冰箱贴的热度,“问鼎穹隆”冰箱贴、“庆云见喜”流沙冰箱贴等新品摆上货架,吸引观众选购。“庆成嘉饮”茶饮店内,咖啡拉花是庆成宫元素。来自四川的观众罗女士和朋友特意选了室外的座位,她说:“庆成宫咖啡的花纹别无分号,体验感直接拉满。”
“通过文创,观众看文物的视角改变了,从‘仰望’变为朋友般的‘平视’。”薛俭说。
处暑节气,鼓楼二层,击鼓鸣钟活动如期举办。演员身着定制服装,扮演报时礼官。声声鼓点传出,令人精神一振。
这是钟鼓楼今年推出的“击鼓鸣钟廿四声”活动,每场演出台词和道具根据不同的节日和节气变化,展现中国“应时而动”的传统观念。
金发的西班牙游客安东尼奥在观众群里很显眼,他全程举着手机录下演出。为了更好理解鼓楼的展览,他还特意请了一位英文讲解员。
大半天时间,第一次来北京旅游的安东尼奥沉浸在“时间的故事”里,流连忘返。他兴致勃勃地说,观看了沉浸式光影秀,体验数字撞钟,聆听“暮鼓晨钟”的回响,认识日晷、碑漏、铜刻漏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了科技辅助,这里太酷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太有意思了。”
在VR(虚拟现实)体验区,青少年观众体验“中轴奇妙夜”。“我们运用VR技术设计了一款《时枢秘钥》解谜游戏,邀请大家探秘钟鼓楼这组独特的‘时间建筑’。”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说,“互动游戏配合系列文化活动、文创产品,希望带给大家多元化的体验。”
从鼓楼到钟楼,很多观众感受着科技的魅力,乘上时空之旅。“通过互动屏,可以调取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全景,让我对古都北京,尤其是700多岁的‘城市脊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初中生陆毅昀和家人来自湖南,他说:“中轴线数字全景非常壮观。我们刚刚决定,沿着中轴线实地来一场Citywalk(城市漫步),体验最地道的京腔京韵。”(记者 李祺瑶)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888集团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