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超207万㎡!南沙二十涌「TOD综合体」设计曝光!!
发布时间:2025-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广州南沙自贸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南沙将围绕其门户枢纽的定位,全力推进“一城市三中心”建设,旨在将南沙打造成为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以及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进而支撑和引导全省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此外,广东与香港将在南沙自贸区共同建立“粤港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将重点围绕八大产业展开。

  项目地块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南部片区,以中珠城际线路的二十涌站为中心,这里是广州向海发展的最南门户,也是深中通道进入广州的第一站。周边地区江海交汇,形成了一片独特的环湾景观宝地。

  广州具有炎热带湿热气候特征,如何通过气候的舒适度的模拟验算与调控,进行城市设计形态的优化设计,并结合一定的数字化的智能设计的方法的加入,让设计变的更具有可调控性,从而图像地域性、低碳绿色的基本属性结果,成为本次设计重要的设计研究的一部分。

  项目用地北至二十涌景观带,南至生态保护红线,西至万顷沙支线,东至灵新大道南延线平方公里,城市核心范围3平方公里。本次设计为核心地段的商务总部组团,用地20.7公顷,建筑面积157.7万。项目应从城市开发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项目的战略定位和现有自然资源,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各地块进行功能布局和总平面概念设计。此外,于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应进行深化设计,提出合理的、符合“交通、888集团官网入口空间、景观、功能一体化”的城市更新下的轨交站点周边概念方案。

  学生需独立完成规定地块内一个新城市建筑单体,对轨道微中心地段进行立体空间的创新激活。考虑到设计地块内设有南中珠城际铁路、31号线号线等多个站点,需精心规划站点间的联系,并深入探讨TOD模式及其空间特点,以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发展。

  广州南沙二十涌TOD项目城市设计以“湾城泮居·生息与共”为理念,探索TOD 5.0+与碳城融合的创新模式。结合场地信息,得出该区域的设计重点在于三对平衡,即本土化的区域特色与国际化的区域定位之间的平衡、生态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开发需求之间的平衡,以及市郊的区位现状与城市副中心的未来展望之间的平衡。

  在结合实地调研的场地分析的基础上,将设计重点结合产业、交通、文化、生境四个方面的场地分析,得出设计所面临的核心议题:在产业上,需要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双轮驱动产业发展;在交通上,需要打造“TOD5.0+”,即站城人碳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文化上,需要通过历史文化分析引导综合平台构建;在生境上,需要构建滨海新城新格局,打造绿色生态街区。

  由此提出“湾城泮居·生息与共”——TOD5.0+碳城融合发展示范模式的城市设计概念。

  将设计议题向城市设计特点转化。在产、道、文、境四个方面形成碳平台·绿色新兴产业集聚、碳链接·多维生态慢行体系、碳触点·绿意市井循环空间、碳融合·开发保护平衡模式。串联起城市核心问题的解决和城市设计的生成。

  由对城市生态保护和开发的平衡为依据,结合建筑物理分析手段,分步推敲涉及范围的城市基本形态,初步形成了城市设计形态。做到以产为面留住人,以道为体发展人,以文为点吸引人,以境为线服务人。

  在产业方面,城市设计通过对现有的产业布局分析和对未来新兴产业布置的展望,构建了“2+2+1”科技健康引领的国际交往平台,并且摒弃单一的产业比例限定,走向在空间上高度融合的产业布局。围绕枢纽混合布置中心商务区、文体中心、办公孵化区、公共广场等八大分区,融合物流、会展、酒店、商业、文体、办公、康养及高新农业示范等多元产业。

  在交通方面,构建包含公交、高空交通环、步行绿道、水运及智慧无人机物流的多层次立体交通接驳网络。设置-25m站台层、-10m站厅层、-5m地下街、-3m生态水轴、地面、6m环形公园、高空娱乐、无人机物流和直升机接驳的多首层综合接驳体系。

  在文化方面,设计预留空间承载南沙民俗展演、妈祖巡安、疍家水上集市、音乐节、全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激活场所精神。

  在生态方面,规划20.5公顷绿地,形成环形公园、生态健康跑道和廊道系统,并运用气候适应性策略(冬季防风、夏季导风、利用活塞风)整合太阳能光伏与雨水管理,强化低碳韧性。针对南沙软土地基特性,设计采用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并开发地下多层空间以疏解停车压力,倡导共享出行。该项目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融合典范。

  本项目为位于城市设计最西端区域的TOD商务超高层综合,以TOD导向开发为核心,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娱乐及交通枢纽等混合功能于一体。重点设计建筑单体的总建筑面积为240732m²,容积率高达8.6。

  本设计通过立体空间组织实现高效人流引导:地下轨道与商业无缝衔接,二层绿色廊道串联周边地块,高空连廊提供城景与海景观览,六层平台整合无人机物流中心,顶层设直升机接驳大厅,形成“地下-地面-低空”立体交通体系。功能上采用复合开发模式,24小时开放的地下商业、二层绿廊及公共空间联动运营,结合办公、酒店及文娱设施打造全天候活力核心。

  气候适应性方面,通过塔楼导风通道优化微气候,采光中庭补充内部日照,并融入雨水回收、光伏玻璃及30.9%屋面绿化率等低碳策略,降低碳足迹。

  2区的建筑场地作为地铁站、环形公园和滨河公园的连接点,设置了两个配套的地下出口和一个地面的出站口,并于同处于中央商务区的1区、位于生态内街西南端的3区,以及南部地块的骑楼商业街相连。公交换乘站在此处提供接驳。在更大的范围上,2区建筑与区域的绿廊规划、海景、深中通道的城市视廊有着更大尺度上的联系。

  作为滨水商业综合体,需要发挥站点优势,打造TOD5.0+的发展模式,即滨水接驳+娱乐+商业一体的公共枢纽;同时,对接城市设计的多首层节点,进行场地设计,打造复合业态+慢行空间+生活图景结合的综合体;最后,利用绿色建筑手段和仿真模拟,对人流接驳、建筑物理环境进行设计推敲,形成健康+舒适+节能兼顾的高活力产业办公空间

  方案借助建筑物理分析生成塔楼双层表皮,通过ABM Model分析验证通勤人流设置的高校,以及慢行商业人流的通达性与舒适性。

  场地位于5区,上位规划内设有绿地,是十字景观通廊上的重要节点,沟通一场两馆和地铁站点。周围城市业态丰富,与一场两馆保持观与对望关系。场地前身是填海造陆而形成的沙田,农业为主要产业。项目旨在结合场地内原有绿地优势,将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与高新科技和TOD5.0+碳城融合的概念契合,以示范农业、立体景观公园、引导多向人流为目标,打造展游结合的绿色TOD农业示范总部。

  项目以刚性接驳和景观慢性系统为脉络生成建筑方案,通过在剖面上两个弧形结构将环形公园引入建筑内部并沟通负一至三层标高。方案将刚性接驳和绿丘起伏的慢行系统结合。自地铁站出来人流可在负一层标高穿越河岸公园经由地下广场直接到达体育场馆,也可以通过慢行系统游览至环形公园与一场两馆对望。

  方案将农业展览流线嵌入慢行系统,公共人群可依序参观二十涌农业历史展览、桑基鱼塘意象的农业种植和景观水池、起伏绿丘和既定时间开放的农业温室。设计根据不同植物特性在特定区域采用广东常见作物为景观种植。而企业交流的商务人群则自顶层农业温室参观再前往公共区域。农业温室面向客户展示产业园区所采用的低碳农业科技。人们可在此体验采摘、购买和现摘先做的菜肴,彰显广东饮食文化中对鲜的追求。

  建筑结构体系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为框架结构与拱的结合,上层通过三个核心筒支撑桁架悬挂结构,在没有核心筒的一段采用弧形拱支撑。

  2025年6月4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立体城市七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答辩暨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七所高校的师生齐聚天津并展开深入交流。

  方案问题导向明确,逻辑严谨,落地性强。对于碳城融合与TOD5.0的结合有深入思考,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也体现了对分区建筑控制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参与院校: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暂时延缓《黑神话:悟空》DLC,但是《黑神话:钟馗》来了!冯骥杨奇谈黑神话钟馗上热搜

  同事请丧假,理由是父亲去世,后勤主任开车 100多公里奔丧,结果同事的爹开门了…

  应邀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名单公布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